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通知

2021

03/01

12:47

来源:

托克逊县发改委

【字体:

访问量:

托克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1日
  • 来源:托克逊县发改委


托克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28日托克逊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篇审时度势 把握发展新机遇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二篇坚定信心开启时代新征程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三章 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夯实基础 巩固稳定新成果

第一章推进依法治县新进程

维护托克逊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第三章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第四章优化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五章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四篇 创新驱动 开启高质量发展引擎

第一章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第二章 培育创新发展主体

第三章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第五篇 提质增效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第一章 加快完善园区发展格局

第二章 打造新疆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第三章 打造全国重要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第四章 打造全疆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

第五章 打造全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第六章 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

第七章 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

第八章 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第九章 大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第六篇 突出特色 优化农业结构

第一章 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第二章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第三章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第四章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七篇 注重品质 拓宽服务业领域

第一章着力改造提升旅游文化产业

第二章打造新疆重要的东联西出物流基地

第三章提升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

第四章 增强金融业服务能力

第五章 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

第八篇 产城融合 助推特色城镇化

第一章 优化城镇功能布局

第二章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章 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第四章 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第五章 推进智慧城建设

第九篇 优先发展 行稳乡村振兴路

第一章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提高乡镇发展水平

第四章 建设环境优美新乡村

第五章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第六章 深入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第十篇 开放发展 续写千年新华章

第一章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章 培育对外开放新动能

加大双向开放能力建设

第十一篇 绿色发展 塑造乡新环境

第一章 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

第二章 持续推进节能降耗

第三章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健康

第十二篇 补短强弱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一章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第二章 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第三章 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第四章 持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

第五章 完善增强电力设施建设

十三篇文化润疆 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第十四篇 共享共建 增进群众新福祉

持续提高就业质量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构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第五章 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 深化改革 激活经济繁荣原动力

一章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第二章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章推动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十 凝心聚力 开创对口援疆升级版

第一章 推进产业援疆工作

第二章 推进教育援疆工作

第三章 推进人才援疆工作

第四章 推进民生援疆工作

第五章 推进交往交流交融援疆工作

第六章 完善对口援疆机制工作

第十 强化保障 完善规划实施新机制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章 加强统筹协调

第三章 做好监督评估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托克逊来说,“十四五”时期,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共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战略机遇和持续释放安全稳定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编制托克逊“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新时期推动托克逊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环境持续优化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是指导托克逊未来五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更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行动纲领

本《规划纲要》以2020年为基准年,重点规划2021—2025年。


第一篇审时度势 把握发展新机遇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社会稳定形势和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和吐鲁番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改革发展新理念、落实执政为民新实践,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迈向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精准扶贫和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深入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建立完善“第一书记”统筹村级各支力量工作机制,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44个社区、村级阵地建成投入使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强化党内监督,深化开展县委巡察工作,严格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四气”,持续做好基层减负工作,全县良好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年来,县委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始终聚焦总目标、打好组合拳,坚持党政军警兵民协调联动,严打专项斗争精准发力,宗教极端主义得到有效整治,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反恐维稳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建立群众工作常态化机制,有效团结凝聚了人心。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全县公安安全感、满意度逐年上升,实现了各族群众对平安稳定的期盼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精准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完成6553户次、3104万元的退税,切实提升纳税人税收获得感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多证合一”、“先照后证”制度。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和服务制度改革,落实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切实做到“应进必进”,不留死角。大力推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自治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优势开始凸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落实党政机关所属企业纳入国资统一监管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完成登记颁证16793户。建成振坤综合物流园区、望布煤炭能源物流中心和鱼儿沟铁路物流基地,已具备1500万吨/年铁路发运能力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通过商品展会、电子商务等平台,成功将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开放水平。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0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投资消费同步拉动、综合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稳定快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基础进一步稳固。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形成设施农业面积1.3万亩、红枣面积5万亩、葡萄面积3.96万亩、西甜瓜面积3.16万亩、小白杏面积2万亩。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新改扩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0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培育草食畜养殖专业户2500户。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1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0余个,家庭牧场80余家,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名牌农产品的涉牧品牌2个、涉农品牌10个。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点覆盖率达100%,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5%以下,全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重点突出产业和就业扶贫,加大贫困人口就业扶持力度,基本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健全项目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机制,扎实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十二大专项行动”,织牢社会保障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圆满完成了8个贫困村退出1897户625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巩固提升任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达标率100%,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严禁“三高”项目落地加大减排力度,拆除42台年产5万吨/年兰炭装置关停华电2×135MW机组,关闭退出9万吨矿井4处。持续推进艾维尔沟矿区、黑山矿区、库米什矿区以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污染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稳定,饮用水水源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累计完成退还林3.41万亩,完成重点区域造林3.9万亩。实施最严格公益林保护机制,全力做好草原保护工作,努力维护草原生态平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河长制工作,推进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改善河湖水质和水环境。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严守政府债务红线,妥善处理政府存量债务,坚决杜绝政府隐性债务,将政府债务控制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的债务限额内,严控政府债务增量,确保2018年及以后政府违规债务零增长,逐步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防处置机制,严防系统性的政府信用风险发生推动经济去杠杆,着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金融风险管控,利用重组等方式推进困难企业处置工作;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打击非法集资等融资行为,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营造诚信政府、诚信社会,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信用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新建里程约328.5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87.5公里危桥改造2座农村水泥巷道173公里全县乡镇、行政村等级道路通畅率100%。建成公交站台50个投入新能源公交车53辆新增农村公交线路5条乡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100%城乡公交体系率先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加快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工程,地下水、城镇饮用水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了乌斯通沟水库、阿拉沟水库边坡治理、白杨河城区上游段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支撑力显著增强。加快电力工程建设,全县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14座、35千伏变电站56座(含企业自建)形成连接南、北、东疆电网的枢纽,为实施疆电东送电源支撑点创造了有利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体系,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产业向农村合理布局。投入各类资金2.96亿元,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电化农村和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等提质工程,完成改厕1.119万余户,清理各类垃圾4.7万吨、清除村内残垣断壁4300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着力提升农村人居质量,完成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9700套,建设公租房920套,安居富民房10900套,圆了万人的“安居梦”;扎实推进“三区分离”试点工作,已实现“三区分离”600余户;积极推进农民进城落户,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旅游业稳步发展。特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力不断彰显,天山红河谷游客服务中心、盘吉尔怪石林景区工程、南湖村“万亩杏园”景区和美食天下等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积极举办杏花、新疆托克逊拌面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大力推进发展乡村旅游业,逐步形成“农庄游”“花季游”“采摘游”新业态开发托克逊特色的旅游商品,促进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大发展,2019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13万人次,点亮了吐鲁番西线旅游,“一体两翼”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自治区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双语”教育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45%。城乡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医院新院加紧建设,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分院、乡镇卫生院陆续投入使用,县、村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健康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逐年提高。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累计新增就业1.6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7万人次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713元、15231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11021元、4847元,年均分别增长7.4%、7.97%。

对口援助增添丰硕成果。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对口支援托克逊县累计投入资金3.5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4个,项目总投资14.24亿元选派援疆干部人才60人次,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8.5万余人“组团式”教育、医疗援疆成效明显,创新开展“潇湘名家讲堂”活动,组织“湘吐两地情文旅一家亲“春雨工程”湖南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促进湘托两地文化交流。组建了郴州商会,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我县园区结对合作,建立了“多对一”对口工作机制。实施疆品入湘“1+X”推广提升工程,推动白酒、红枣、哈密瓜、牛羊肉等一批特色产品成功打入长沙友阿商城、郴州生源超市,在长沙农创园设立展示区,“疆品入湘”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发展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将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从全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能效提升,社会大局稳定,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明显,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疆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新挑战、短板,仍然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克难期。必须坚定坚决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上来,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

一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指明了新疆发展的方向,中央治疆方略落地生根,发展增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环境更优。二是国家着力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点加强新疆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和互联互通,必将进一步加快新疆及托克逊县对外开放步伐。三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作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围绕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将显著改善新疆及托克逊县发展环境,进一步缩小与内地发展差距。四是对口援疆工作深入推进,重点围绕产业援疆、民生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教育援疆、交流交往交融援疆,都将为托克逊县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五是乌吐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为托克逊县进一步发挥地缘、人文、资源优势,加快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及特色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六是国家能源三基地一通道、五大中心、十大进出口产业聚集区建设,天山北坡城市群、乌吐经济圈建设的加快推进,都对托克逊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在区内外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任重道远。受境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疆稳定形势依然复杂,反恐维稳工作稳中有变数、稳中有风险、稳中有忧虑,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破坏活动仍不能完全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托克逊县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化,对于长期以来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形成经济增长的托克逊县来说,面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考验更加严峻。三是解决经济社会领域短板问题面临新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任务艰巨。四是各领域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为托克逊县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挑战。五是托克逊县工业产业体系单一,煤电煤化工产业一支独大,工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不长,抗风险能力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大,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强,依靠能源资源加工转化带动经济发展的县情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


第二篇坚定信心开启时代新征程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托克逊。

第二章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委(党组)领导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对工作的领导,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各族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融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国一盘棋,服务国家大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内和区外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中央支持和对口支援与发挥自身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托克逊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优势机遇和阶段性特征,紧扣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提脱离实际的指标要求,不搞层层加码、盲目攀比,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稳中求进、扎实推进。

第三章 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战略定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前提下的适度高速度增长,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依据自治区和吐鲁番市委、市政府对托克逊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顺应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托克逊县的战略定位是:新疆工业强基示范区,文旅康养创新区,特色农业加工区,梦回江南之水乡城。

发展思路: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三项重点四轮驱动大基地“348”战略。

通过推进三项重点(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工作,大力实施四轮驱动(生态立县、工业富县、产业兴县、科教强县)战略,打造大基地全疆重要的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制造和供应基地、疆内重要装配式建筑新材料全产业链供应基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基地绿色生态农牧业生产基地文旅康养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着力建设平安、生态、实力、畅通、智慧、幸福托克逊,推动托克逊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治理体系等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托克逊县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是:紧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以持续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到2025年,工业富县、产业兴县战略深入实施,大基地建设规模和质量效益迈上新高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从“基本常态”迈向“全面稳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基本实现平安、生态、实力、畅通、智慧、幸福托克逊建设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十四五”时期托克逊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彰显。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和疾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提升。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保持中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地方财力持续增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加快转型,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8%以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累计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稳步提升,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养老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创新成为发展主要驱动力。

生态文明成效显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节约利用、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耕地保有量保持35.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17%,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显著增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1 托克逊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预计

2025年
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亿元)

102.5

---

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11.43

---

预期性

      第二产业亿元)

59.85

---

预期性

      其中:工业亿元)

49.51

---

预期性

           建筑业亿元)

10.34

---

预期性

      第三产业亿元)

31.23

---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11.15:58.4:30.46

---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75]

---

10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7.11

---

8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9

---

12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6

50

-

预期性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1.0%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岁)

74.4

77.3

[1.0]

预期性

城镇棚户区改造(套)

[9700]

[4000]

-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05

100

-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45

100

-

预期性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覆盖率(%)

100

100

-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以内

-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率(%)

99

98%以上

-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5

98%以上

-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6713

---

6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231

---

8

预期性

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万亩)

35.58

35.58

-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22.8

22.8

-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63

0.65

-

预期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控制在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

/ 

控制在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100

100

10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7.85

8.17

0.02

预期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3.03

51.53

3.67

预期性

      注:1.[ ]为五年累计数。2.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绝对值按2020年价格计算

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35年,建成社会稳、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托克逊。社会大局全面稳定,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善,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显提升,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县经济质量显著提高,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健全,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三篇夯实基础 巩固稳定新成果

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坚决打好自治区反恐维稳系列“组合拳”,坚持“三个联动”,持续推进“三仗一战”,推进反恐维稳工作进入新常态。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进程。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第一章推进依法治县新进程

第一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以宪法为根本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落实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弘扬法治精神与现代文化引领相衔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第二节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绩效管理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和创新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优化公共服务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政府规范性文件质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制度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机制。

落实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全面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提高行政决策水平,严格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政府法律顾问及公职律师制度。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严格决策责任追究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做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留痕、执法决定合法有效。集中开展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等措施,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行政权力监督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健全行政纠纷化解机制构建完善行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大幅提升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的比率。

维护托克逊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坚持党政军警兵民协调联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确保托克逊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加强反恐维稳队伍建设,优化完善便民警务站工作,加强网格化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用好现代技术手段,完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面防控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坚持网上网下联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维护网络安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和创新县域社会治理,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并完善向村(社区)选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基层工作力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理、纠纷化解、依法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法律工作者、退役军人等优势,做好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权益工作。落实村、居(社区)信访信息员制度,健全“维稳双联户”工作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安全工作,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体系。

第三章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更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爱国宗教人士关爱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依法保障正常宗教需求和合法宗教活动。加强宗教场所、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和信教群众的教育管理服务,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条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依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持续深入推进去极端化。

第四章优化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提升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以及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加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地震逃生演练,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做好全县融雪性洪水、地质、大风、泥石流、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预防。加强农林牧病虫害疫情管控力度,不断降低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

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创建自治区食品安全城市,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卫生城市。依法强化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覆盖、常态化监管,完善检验检测和认证技术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县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及能力建设,提高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完善各部门、各警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暴力恐怖活动。利用各种渠道做好对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快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和应急工程建设力度,以消防综合救援、交通应急抢险等领域为重点,依托专业应急救援和社会、企业、人民武装应急救援力量,着力构建一个中心、一张图、四级联动救援机制,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第五章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为重点,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快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实施煤矿和非煤矿山分级管理,以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等级为依据,进行安全生产风险程度分级,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集中力量找准安全隐患所在,严格落实执法检查“四个一律”“五个一批”的要求,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部署好全县尾矿库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执法检查确保执法检查效果。以防范遏制工贸行业领域重特大事故为目标,以推进工贸行业企业本质安全体系以及安全预防控制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冶金、有色、粉尘防爆、液氨制冷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按期完成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和管控,推动企业将管控责任和管控措施落实到岗位,有效防范工贸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强化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落实落细监管执法责任,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第四篇 创新驱动 开启高质量发展引擎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一章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按照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和人才强战略建立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保障、创新人才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统筹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政策导向。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第二章 培育创新发展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组织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创新平台。以煤化工和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开展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持续稳定地增加研发投入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第三章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强推动煤电煤化、矿产加工、纺织、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绿色农畜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鼓励跨区的协同创新,组建跨园区多行业联合的产业集群创新联盟,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备、技术水平领先的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开展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到生产第一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加快创新型示范区建设进程。

加快广泛吸纳各类学科带头人、管理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与相关高校及吐鲁番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协作机制,大力培育旅游、物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食品酿造加工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严格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吸引人才政策措施,引进区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25-2035)》,着力提升全县人民科学素质。


第五篇 提质增效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以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完善“一园四区”的园区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基地暨西部重要的汽车电池生产基地、新疆重要的能源基地暨新疆西电东送的重要支撑点、新材料产业基地暨西部重要的家装瓷业生产基地,打造工业强县,把托克逊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产业重镇新疆新型工业化先行区

第一章 加快完善园区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园区智能化建设。持续实施“一园四区”联动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内循环的产业集聚,支持企业建设现代化、智能化工厂延伸产业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园区配电网建设为新旧动能转换蓄足后劲以产业园区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争创国家级“循环型、节能型、环保型、绿色生态型”工业园区把托克逊工业园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级示范园区。

拓展“一园”发展空间。发挥“一园”在工业体系中的组织中枢作用,利用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拓展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布局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以及石材、水泥、陶瓷等产业拓展建设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布局发展报废旧件回收拆解、再制造产业形成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绿色建材、再生资源制造产业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

加快“四区”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黑山克布尔碱产业区,依托黑山矿区及克尔碱矿区煤炭资源,重点发展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和煤质活性炭产业;依托艾维尔沟矿区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重点发展石灰石深加工、回收利用石灰沫发展新型墙材高端原料库米什石材产业聚集区,依托库米什矿区矿产资源,重点发展石英石加工、石材荒料开采、板材、异型材、石雕、石刻等石材深加工产业伊拉湖循环经济产业区,重点发展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综合利用煤炭热解、延伸发展低阶煤提质联合制氢、油煤共炼、重油加工、洁净煤发电等产业形成规模化的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区。同心工业园区统一纳入园区规划,加快现有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循环经济项目

第二章 打造新疆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煤炭优势资源,紧盯国内外资本流动新趋势和产业转移新特点,以产业链整合提升、促进产业集聚为重点,围绕现有企业上下游产业和产品,突出延链、补链两个关键点,科学规划煤基化学品和煤基油品的产品方案,安排好工艺流程,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把托克逊建成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以煤制油、煤制气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基础化学品为主要方向,下游加工产业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使托克逊县成为助力自治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料来源。开展百万吨级粉煤热解示范工程,助力我国实现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目标。通过产业链的延伸,终端产品突出高端化、新型化、附加值高的发展特色,大幅提升煤化工产业在低油价时期的抗市场风险能力。

合理规划煤化工产业发展路径。重点按照“煤炭甲醇烯烃石化产品”路线发展煤基替代石化产业,进一步延伸加工生产高端聚乙烯(PE)、聚丙烯(PP)、己内酰胺、尼龙6等合成材料乙烯延伸产业对现有盐化工(氯碱化工)实施聚氯乙烯原料路线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与盐化工融合发展丙烯用于生产高端聚丙烯产品,向下游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化纤单体、有机原料等多种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加强煤炭分级分质转化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先进煤气化、大型煤炭热解、焦油和半焦利用、气化热解一体化、气化燃烧一体化等技术积极构建分质利用产业链,对原煤中不同组分进行分质利用,通过对各组分进一步深加工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化发展。实施以低温热解为龙头,热解气化结合的煤炭分质转化路线,最大限度提取煤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煤的分级转化梯级利用,重点筹建煤气化、低阶煤热解、油化电联产等项目工程。

大力发展活性炭产业。以黑山矿区稀有优质煤种为基础,扩大活性炭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水处理用活性炭、汽车尾气用活性炭、废水净化用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用活性炭、空调净化剂载体、溶剂回收用活性炭、以及防护器材和环保滤材等多样化、高附加值的活性炭产品,延伸活性炭产业链,建成全国最为重要的现代活性炭产业基地。

第三章 打造全国重要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建成西部重要的汽车电池生产基地。依托骆驼集团电池龙头企业,发挥可再生资源的规模优势,力促16万吨废铅酸电池和铅酸蓄电池加工制造项目达产达效,大引进多样式汽车电池加工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完善配套服务产业,形成产业要素聚集,促进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做大做强。

打造全疆最大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废旧聚酯瓶片回收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项目、节能环保等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伴生矿产及尾矿、废旧轮胎、家电、包装废弃物、报废汽车拆解分割等综合回收再生项目,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再制造业,提高再生资源利用能力。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等节能环保服务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打造全疆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

大力开发煤炭资源。着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做好现有煤矿改扩建、升级改造与新建煤矿产能衔接,积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克布尔碱矿区、黑山矿区、干沟矿区3个千万吨级大型煤炭矿区,积极推进维尔沟矿区、干沟矿区(艾丁湖矿区内西侧井田)、博尔加依矿区环评和开发工作,打造稳定可靠的煤炭原料供应基地。

打造新疆西电东送的重要支撑点充分利用疆电外送机遇,重点建设大容量、高参数、节能、节水、环保、煤电一体化机组,大力推进托克逊县4×1000MW电厂建设,积极争取“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电源支撑点项目,鼓励建设单机66-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和煤电联营项目,稳步推进煤电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托克逊县风、光、火电互补综合能源优势,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光热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黑山矿区排土场分布式光伏和红岭分散式发电项目。加快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建设,推进托克逊县150万千瓦风电储能项目、100万千瓦光伏储能项目前期建设。

第五章 打造全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装配式家装建材生产基地。依托优质原料优势,支持以华天瓷业为龙头的瓷制品制造业加快发展,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市场拓展、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建设以瓷制品制造业为核心的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专用特种水泥、人造岗石、蒙皂石、岩棉、轻质高强墙体材料、高效阻燃保温材料等新型建材

打造全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积极开发聚烯烃改性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形成大规模、新技术、环保型的煤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铝基新材料,积极布局铝基新材料项目,加快中泰40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和煤基新材料项目的推进工作,促进资源转化和产业升级,力争实现铝合金35万吨/年产能积极发展多金属新材料,大力提升多金属选冶水平,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冶炼原则,适度控制冶炼规模,结合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基地多金属回收资源,重点推进铜、铅锌、钨、金属锶、硅锰合金向下游延伸发展,加速发展高强度铜合金、稀有金属材料、光电功能材料、轻质高性能合金材料等,推动高纯金属及合金材料的应用,引入电缆、电机、输电设备及电讯设备等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升金属深加工水平打造新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第六章 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

充分利用现有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础,积极争取国家风电、光伏行业产业政策,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稳定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能装备,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试点示范。加快绿色制造步伐,提升产业发展集约化水平、发挥集聚效应,着力构建优势特色明显、具有一定与整机配套能力相适应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第七章 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

加大葡萄、哈密瓜、桑葚等特色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快葡萄饮料、葡萄食品、葡萄皮籽叶深加工等系列产业发展,拓展延长食品和酿造产业链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果片、果干、果汁、果酱、罐头等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发旅游休闲食品系列、有机馕、恰玛古酱等色产品。积极发展民族特色的糕点、斗鸡、黑羊等地方食品加工产业,努力打造新疆特色食品加工基地,不断提升食品和酿造加工业产业发展水平。

第八章 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重点吸引优势品牌企业、龙头企业入驻托克逊县发展。以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千人就业战略为引领,加快实施“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服装服饰、家纺、针织、产业用纺织品、地毯等终端消费品行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促进托克逊县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显著扩大就业规模。着力培育民族服装制造企业,大力扶持民族服饰的设计研发,拓展特色服饰市场,创建知名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纺织、布料、民族服装项目,培育棉(混)纺纱(线)、针织、服装等产业发展,形成棉花纺纱织布服装服饰产业链条,发挥集聚效益。

第九章 大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引领托克逊县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制造新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并提升传统工业,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渗透。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大力推进信息化产业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培育新型制造模式,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第六篇 突出特色 优化农业结构

按照稳粮棉、增林果、兴畜牧、活市场、创品牌”的方针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有机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结合的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质量,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精品版”和新疆特色农业示范区。

第一章 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优化种植业结构稳定粮食、棉花种植面积构建红枣生产基地、杏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桑葚生产基地、哈密瓜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饲草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孜然种植基地。

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深入推进“以林促旅、以林兴业”战略。围绕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新升级,着力打造一批集观花、赏园、采摘、品尝、游玩为一体的林果精品观赏园、采摘园。加快桑园的建设改造,建设以桑树为主的观光采摘园4个。加快杏树标准化建设和品种改良,合理布局早熟、晚熟品种,新建成观赏采摘标准化杏园5个,积极引进适合托克逊县气候特点的无花果、开心果、西梅等其他林果品种,丰富林果产品的品类,拓展建设品尝园。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大芸,结合旅游业开发“地下探宝”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南湖杏花园”、“博斯坦枣园”、“英阿瓦提”桑葚大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

加强畜牧业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升农区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以特色养殖基地建设推进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打造中国小黑羊繁育基地。发挥“托克逊黑羊”的品种品牌优势,通过养殖户自繁自育、建立小黑羊繁育中心等方式,推广应用繁育新技术,加快扩大种群规模和养殖规模,促进托克逊县牛羊育肥为主导的农区高效畜牧养殖业发展。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品种优势,打造新疆林下黑鸡养殖基地。发挥传统养殖优势,打造新疆重要的肉鸽养殖基地。依托相对丰富的河流水域资源,打造新疆重要的渔业养殖基地。以现有食用菌产业为基础,依托现有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探索高效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西部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构建以农区牛羊育肥业为主,特种畜禽养殖、渔业养殖、食用菌生产竞相发展的特色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良种推广、标准化养殖、畜禽屠宰加工、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安全监管五大体系,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家庭散养户,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有效提高饲草料储备。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科技支撑有力、社会化服务健全、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发展体系。

第二章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建立科技服务奖励机制,稳定、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栽培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大田及特色农作物新技术。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结构,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应用,推动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制定出台区域农作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大集约化育苗、精量播种、智能灌溉、电子气象服务、智能滴灌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力度。

提高农牧业良种率。试验示范大田及特色农作物新品种,推广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林果新品种。购进优质种公畜,培育优质肉牛母牛和肉羊母羊繁殖群,继续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性控冻精技术,改良畜禽品种。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小型拖拉机等农机的淘汰、报废和升级,推广大型拖拉机、精少量播种机、畜牧业机械、林果机械,调优农机装备结构。

第三章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符合托克逊县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促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重点鼓励和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第四章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挥标准化区域站的引领作用,加快病虫监测信息数据库建设,提升预警控制、技术指导和疫情监管能力。重点推广各种绿色防控技术,扶持乡镇及村组统防统治组织建设,提升专业化防治水平。加快建立兽医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疫病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防疫物资保障、防疫技术支撑、畜产品质量监察和兽药残留监控,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到2025年,不断降低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初步建成现代植保防灾减灾体系。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病虫害,农业有害生物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构建以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和统一服务为主要内容,高效、畅通、有序的农资连锁经营体系。设立农产品直销点,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专店经营等营销模式,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准入和生产销售等环节监管,净化农资市场。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设施农业、畜禽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强托克逊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体系”建设,加快综合性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示范实验室、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超市、市场自检站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各乡镇监管站的远程监控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七篇 注重品质 拓宽服务业领域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稳步推进以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为主导,商贸、金融为支撑,咨询、信息、康养产业为增长点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促进服务业在全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质量效益提升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格局。推动现代服务业逐步向主导产业跨越争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第一章着力改造提升旅游文化产业

重复发挥托克逊县旅游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自然资源优势,高效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以“梦回江南”为主题的城市景区,构建以克尔碱景区(怪石林、红河谷、通沟)、南湖村旅游农业区、黑山草原、县城周边休闲农业庄园为主要资源的旅游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临港文旅康养产业园的建设,打造武侠文化影视基地、戈壁火星探险和矿洞体验基地、科技创新5G数据中心交通综合服务中心、沙疗温泉阳光康养中心、“金色胡杨林”以及“五彩大地”等康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自治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政策落实,构建互联互通的旅游网络,创新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由一日游向多日游观光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游夏季游向四季游转型转变,力争将托克逊打造成四季旅游胜地。

积极打造以“梦回江南”为主题的城市景区。以白杨河城市景观带为核心,积极构建江南园林水景生态景观,结合南方树木植物廊道建设和鱼虾养殖捕捞景象的融合,塑造梦回江南的独特城市大景观。

加快景区提升改造。以打造中国杏花城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杏园建设布局,增加杏园数量、扩大杏园规模,提升完善南湖村“万亩杏园”景区旅游功能,加快建成中国杏花城。加快怪石林、红河谷、通沟等景点、景区的提升改造工程,促进3A级景区创建进程。实施“红河谷+魔鬼城+怪石林+通沟景区”旅游项目建设,推进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继续抓好雅丹地貌等旅游项目专项基金和天山红河谷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加快特色旅游村镇、民宿、田园观光休闲项目建设,利用301、103省道互通优势,打造克尔碱镇和阿乐惠镇精品旅游线路,加快特色酒庄建设,完善酒庄旅游功能,争创酒庄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中国唯一的零海拔城”标志建设,赋予城市新概念、树立城市新形象。

做活特色旅游。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以“新疆第一春,花开托克逊”为托克逊乡村旅游业的旗帜,加快赋予杏园旅游功能,完善乡村旅游要素,结合乡镇地域特色,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农业体验游,依托杏花季、桑葚季、哈密瓜和葡萄采摘季,开发形成“农庄游”“花季游”“采摘游”新业态。积极开发历史文化游,积极发掘民俗、康养、研学等文化资源,深入研究克尔碱石刻水系图、岩画、阿萨墩戍堡等一批文物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大克尔碱古墓群、克其克亚格墓群、古城墙遗址、坎儿井等文物点保护和旅游开发力度,积极打造阿乐惠古镇驿站建设,加快博物馆、村史馆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丰富旅游资源。拓展节庆赛事游,扩大杏花季、新疆(托克逊)拌面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规模,提高各类节庆赛事游影响力,积极开发斗鸡、斗羊等特色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发展城市观光旅游,打造“梦回江南,新疆第一春”、“夜游白杨河”、“水上美食城”等旅游名牌项目,提升城市观光游品味。依托葡萄酒在自身文化特色,发展酒庄文化,打造具有托克逊风格的酒庄文化游。

创新营销机制。开拓乌市及昌吉周边客源,举办托克逊二日游线路推介会、旅游招商引资推介会、葡萄节分会场、奇石彩玉展、汽车越野赛、美食节等节赛事及推介活动,着力将托克逊的风土人情、文化、美食融为一体,全方位推介托克逊的核心旅游产品建立多层次旅游宣传体系通过央视、湖南卫视、新疆电视台、微信平台等媒体提高托克逊县旅游知名度。

第二章打造新疆重要的东联西出物流基地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以建设中通道重要枢纽为目标,充分发挥托克逊县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煤炭、煤化工、非金属矿产资源和产品为依托,以铁路布站和鱼儿沟火车站为基础,规划布局一批物流园,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造既有专业分工、又相互补充协作的物流体系。以大宗商品、矿产资源和产品为重点,综合发展商贸流通、旅游商务、仓储加工、空港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现代物流产业。积极融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托克逊县打造成“联通南北疆、辐射全国远触中亚”的重要物流枢纽和现代物流基地

打通物流大通道。推进物流通道建设,积极规划建设鱼儿沟托克逊吐鲁番北站连线,争取在县内设立客运和货运站点,打造畅通南北疆、极接亚欧的现代综合物流“铁三角”。加快推进丝路驿站物流园、鱼儿沟火车站、黑山物流园、望布物流园和连霍高速、G3012线等国省道一线的物流带建设,力争将奥龙达集装箱码头列入国家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乌鲁木齐集结站分站。打通西向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至中亚及欧洲,南向喀什红其拉甫口岸、中巴经济走廊的国际大通道。加快推进和实施输送带运煤工程,建设从煤矿至煤炭物流园区、至铁路专用线的输送带运煤物流体系,降低运煤成本,提高运煤效率,减少损耗和污染,促进绿色物流建设。完善物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设施装备水平,建设国际化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对接中欧班列物流业务,畅通与国际大通道的连接,打造丝绸之路中线和南线的重要物流节点。

构建分工协作的物流园、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新疆亚欧煤炭能源公铁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实施煤炭专用线及接轨站改扩建工程,完善铁路集装箱旱码头及物流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承担煤炭外运功能加快鱼儿沟铁路专用线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专用线贯通式改造和电化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承担煤炭化工产品和原材料的内外运输运功能提升丝路驿站物流园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物流信息化系统,电子结算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电商物流、公路综合物流汽车避风港维护中心、综合配套服务区等其他配套附属设施加快振坤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以仓储、加油加气、车辆检测维修、汽配超市、停车场、餐饮、住宿等物流配套服务为主的物流园。

加大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各类物流信息专业应用系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平台、企业物流信息网络,促进物流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鼓励和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快运快递等现代物流模式,引导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消费品的快速流通。

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终端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现有保鲜预冷、冷藏库资源,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集约化运营,提高运营规模和效益。

第三章提升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

围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加快完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提升流通效率增强消费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民生保障力。“十四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完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市场进行有效整合和改造提升,推进充分利用美食天下、滨河沿街店铺、圣源中心城等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专、精、特专业市场。提升零售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中心城区零售商业优化结构,推动零售业错位经营、时尚经营,围绕“天山商城”“白粮液大厦”,建设托克逊县时尚消费中心。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无店铺销售等新兴业态;尝试发展连锁经营,支持24小时便利店落地托克逊;支持贫困村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完善城市社区商业流通网络,逐步形成便民利民的生产、配送、销售网络;形成多层次、互补充、全覆盖的县域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扩大批发零售贸易覆盖范围。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冷链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大型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或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推动平台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对接和集成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结算等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大中型零售企业创新发展网络零售,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实体与虚拟相互融合的电子商务零售平台。加快电商产业园、电商运营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运营平台和公共运营服务,建设直播带货基地,加强电商创业孵化和应用培训,积极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托克逊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专卖店,加快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布点建设。积极引进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企业来托克逊设立物流配送仓库。建设托克逊县跨境电商平台,加强线下商品展示设施和保税物流仓储建设。

打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商品质量安全管理,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动经营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消费维权机制进一步健全,消费维权的便利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持续提高。加强城乡执法队伍建设,整顿商品交易市场秩序,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侵权和假冒伪劣等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

第四章 增强金融业服务能力

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着眼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租赁及金融后台服务四大非传统金融业务建设。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借鉴“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产品订单收益权抵押贷款经验,探索以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设施棚舍、大中型农机具等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的模式,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积极鼓励企业采用上市融资、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金融租赁等多种融资手段,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产融合作对接平台,重点发展各类融资租赁、产业保险、消费金融、风险投资、担保机构、财务公司等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和中介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托克逊县“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础信息。设立“偿债风险准备金”,对发生贷款风险的会员给予补偿。积极搭建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政银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第五章 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城乡统筹、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家庭服务、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关爱、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服务。

建立养老服务发展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投资养老产业,建立准入、监管、退出机制,制定出台可量化、可考核、可操作的养老服务标准。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一院两制”等经营方式,满足不同收入、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健全我县养老服务发展的配套政策,民办养老服务体系及其资助办法。制定落实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具体办法,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

加快机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加强社区日间照料站、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扩大社区(村)日间照料等服务覆盖面,实现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实现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90%。全面提升社区(村)养老服务水平,在七个乡镇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乡镇敬老院);在社区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力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其取得合理回报并持续发展。对于空置的公租房,可探索允许免费提供给社会力量,供其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老年教育等服务,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健全以五保供养、互助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推进乡镇敬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大院和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功能。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拓展服务,对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合理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建立信息台账和定期探访制度。充分发挥基层村级组织、老年人协会等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幸福院大院等适合农村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扩展养老服务内容,鼓励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


第八篇 产城融合 助推特色城镇化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兼具绿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格局。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条件,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绿色集约发展。

第一章 优化城镇功能布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全县城乡空间开发保护基础作用,加快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县、乡镇层面的精准落地。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农业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在严格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集约高效有序开展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开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合理设置生态、产业、城镇功能区。

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城乡一体、全域管控的要求,统筹城乡各类规划,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谋划城乡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主要布局。着力发挥县、乡(镇)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等,将总体发展战略和各领域具体任务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完善乡(镇)村规划体系,推动村庄规划全覆盖,尊重村庄演变规律和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改造、保护和新建相结合,把村庄作为优质农产品供给和乡村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强化整体风貌管控,结合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注重一村一品和单体个性设计,把现代文明融入田园生活。为建设高品质向西开放前沿城市提供规划保障,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促进托克逊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二章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制度。加快完善适用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价格形成机制、交易规则、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等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统筹推进完善法律政策,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和支持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和打造一体化全产业链,形成新型主体与农民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积极扶持城乡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制定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税收、工商管理、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并全面提升改造既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推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构建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对城中村和靠近城区的城郊村实施棚户区改造,建设安居富民楼房社区,共同享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乡镇驻地周边村以乡镇建设为依托,引导农户逐步向镇区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步伐。传统农业型村庄以原址改造农民住宅为主,整村连片推进,综合整治内外环境,加强村庄配套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农贸、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提升城镇产业支撑实力。优化城镇产业结构根据不同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大力扶持与农牧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和面向农村牧区、农牧民的生产性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氛围。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投资引导、教练式管理咨询、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为小微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

第三章 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实施主题公园工程,进一步美化胡杨公园、玫瑰公园、托海公园、白杨河公园等城市公园,加快推进红河谷生态园建设。实施水系景观工程,加快推进白杨河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河道两岸堤防、景观、亮化、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和东湖、西湖、北湖1号、龙湖五个景观湖建设,打造白杨河特色景观。实施园林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园林单位、园林学校、园林社区、园林小区建设,继续推进杏花大道、桑葚大道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景观道路,进一步美化、绿化城市环境。

第四章 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为目标,以管理应用服务为主线,完成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升级改造,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数字化城管中心,加快推进公共交通、便民一卡通等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工作。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创新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启动“管养分离”试点,将环卫、园林等管理服务延伸到乡镇村组。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镇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合理规划布置停车场和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平价菜店、家庭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生活服务圈。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综合管廊模式。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契机,认真开展托克逊县人口普查工作,确保人口数据完整准确,为人口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章 推进智慧城建设

建立智慧城市信息化保障体系。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从标准、组织、资金、技术、人才、运行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保障体系。整合各个单位、部门现有的信息化业务系统,实现“统一、协同、整合、有序”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平台,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先进的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及支撑运行环境,无线城市全覆盖及三网融合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利用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深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模式。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高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展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与改造,打造“互联网+”新型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发展智慧政务,推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开放和创新应用,保障数据安全,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开放、高效、便捷、安全的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重点加强公共征信、食品安全信息服务、电子政务、公共资源交易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进数字城管、智慧旅游、智慧管网、智能建筑、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消防、智慧人防等重点业务应用,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九篇 优先发展 行稳乡村振兴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托克逊县工作重中之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一章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着力构建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整合各类帮扶资源,促进农村整体经济水平提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持续保障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和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政策,保持扶贫小额信贷等金融政策支持,优化调整资金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巩固脱贫成果的项目。优化乡村发展支持政策,创新资金筹措方式,提高农村金融供给,改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促进涉农经营主体发展持续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推进自治区大数据平台与行业部门数据的关联比对和共享共用,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对监测对象的事前干预,及时落实帮扶措施、消除风险隐患。积极探索对乡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将农村社保、救助、养老、低保等制度并入乡村振兴的民生兜底政策,将住房政策并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协同推进乡村住房条件改善和人居环境提升。将公共服务领域对贫困群众的特殊扶持政策拓展为乡村居民能够同等享受的普惠性政策,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形成针对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体系。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红枣、杏、桑葚、葡萄、瓜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藏、初加工、精深加工、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晾晒、烘干、预冷、保鲜、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农村各区域特色优势,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建设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垂钓园、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拓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等乡村服务业。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扩大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鼓励农口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创业。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在促进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拓展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的进城空间。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第三提高乡镇发展水平

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联结的冷链物流、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医共体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布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政务服务、便民中心、体育健身、游园绿地、文化广场、商业网点、公交站点、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综合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示范性的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依托各乡镇资源条件、人口承载能力和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重点,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农民创业园建设,引导产业差异化集聚,引导城市建设资本重点向乡镇集镇转移,提高乡镇集镇辐射带动能力,带动乡镇村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沙疗、康养、度假等特色产业,建设各具优势、特色突出的产业小镇加大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申报力度,鼓励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规划和政策指导推进“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加快推进撤乡建镇进程,全面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

第四章 建设环境优美新乡村

积极倡导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以稳步实施村庄清洁农村改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管理、建管护机制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落地见效严禁“三高”淘汰落后企业向农村转移,禁止随意焚烧垃圾。不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乡镇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强乡镇垃圾车、洒水车、清扫车、垃圾桶、铲车等环卫设施的维护和有效运营,保障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置工作。继续实施农村“亮化”工程,建设完善村庄道路照明等配套公共设施,整治村庄架空线缆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果园化”的乡村绿化格局。

第五章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统筹用好托克逊职业高中、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培训资源,建立完善乡村农牧民夜校,纳入人社部门培训计划,开展农民国语和技能培训。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园、农业生产基地、特色产业小镇,培育从事农业的专业技能人员,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确保每人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能。组建覆盖种植、管护、养殖等各领域、全产业环节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培育一批农技推广经营管理的实用专业人才,实现“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

第六章 深入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领导,着力完善农村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推进“四议两公开”决策制,创新村级议事协商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改善乡镇村干部队伍结构,有计划地选派县机关部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加大从内地招录高校毕业生工作力度,充实乡镇村基础组织力量。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吸引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地有志青年返乡担任村干部实施《乡镇五小工程》,为基层干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第十篇 开放发展 续写千年新华章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探索和推进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的有效方式,着力培育进出口增长点,努力提高企业综合出口能力,积极融入乌吐一体化建设,不断创新吸收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途径,尽快形成向西开放新的发展优势,把托克逊县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通道建设的重要驿站

第一章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打造新丝绸之路商贸驿站。依托“三疆”交汇的区位优势,和312、314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小草湖至库尔勒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南疆铁路贯穿全境的交通优势,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在化工、农牧产品、工业装备等进出口货物方面的经贸往来合作,发展多式联运、连通国内外的商贸物流体系,将托克逊县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通道建设的重要驿站。

建设对外交流平台以文化、旅游合作交流为媒介,在开辟国际通道、搭建商贸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加强人才引进等方面主动作为,探索“走出去”联通沟通新路径。加快构建国际化的区域性、功能性、载体性、合作性和服务性的对外交流平台,着力建设一批辐射聚集力强、具有全局带动力的重点平台,支持和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加强政府、企业与其他省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的深度交流,打造对外开放新引擎。

第二章 培育对外开放新动能

扶持培育外贸主体。加快拓宽贸易发展规模,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出口品牌的大型外贸企业,全面提高民营企业国际贸易能力。以出口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补充,促进企业间联合与协作,壮大出口企业队伍。鼓励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和设备引进,丰富出口产品品种、扩大出口产品规模,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将托克逊县绿色有机系列产品、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清真食品推向哈萨克斯坦及周边国家和欧洲市场。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把托克逊打造成新丝绸之路中通道重要的农牧产品进出口基地、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向西开放的新窗口。培育和引进大型专业贸易公司,加快出口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强与中亚、中东欧及非洲等国家的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局面。

加大双向开放能力建设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适应招商引资的新形势、新变化,突出引资引智引平台并重,推动招商方式由“被动招商”向“主动选商”转变,由突击招商向常态招商、专业招商转变,由政府招商向市场招商转变。紧扣主导产业境内外优势区域,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探索园区共建承接模式,实行定向招商。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的作用,促进中介招商。建立完善招商项目库,通过经贸洽谈、网络等招商平台,加强以商招商、专题招商、品牌招商、营销网络招商和委托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主动承接产业和选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在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融入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分工体系,利用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吸引符合托克逊产业发展政策的大中型产业项目落户,加快形成与乌鲁木齐都市圈多层面的产业关联。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产品、人才走出去,通过市场开拓、合资经营、劳务输出等手段,推进产业、人才的高度融合。积极参加相关主题及部分综合性的国内外博览会,做好宣传、扩大“托克逊”影响力,提高托克逊县域特色产品知名度。


第十一篇 绿色发展 塑造乡新环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章 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

划定生态红线。以托克逊县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引领托克逊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屏障,优化生态空间,构筑生态安全格局。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制定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加快实施生态恢复与修复工程构建托克逊白杨河、阿拉沟河水生态廊道,严格控制岸线周边开发强度,杜绝沿河布局重污染企业、限制污水直排入河。严格控制县域周边山地生态屏障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水源涵养区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大力推进退牧还草,保护自然生态。

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污染物减排补偿、水资源节约补偿、碳排放权抵消补偿制度,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态环境权利,健全交易平台,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积极稳妥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绿色标识、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引导社会投资者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

第二章 持续推进节能降耗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优先开发利用托克逊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立和实施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改造,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切实从源头控制高能耗项目建设。
  全面实施污染物减排工程。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污水管网的完善工程和尾水深度处理工程,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不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展规模化养殖场、散养密集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全力推进城镇生活、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封闭、环保、高效的城镇垃圾收运体系,推广生活垃圾压缩式收集转运,规范和完善垃圾收集站点布局。加快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升处理能力,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

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方式。在工业园区组织实施循环化改造工程,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着力提升工业园区生态建设水平。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县内大型生产企业应在加工制造全过程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环型生产方式,通过绿色设计、改善工艺流程、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等措施,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采取区域联合的方式,完善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不断提高废旧物资分拣、处理与利用水平。完善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设施,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大补贴力度,促进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三章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健康

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健全污染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齐管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严格实施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环境)功能区分类管理等制度,建立和完善重点取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和完善区域调、供水网络。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健康、水环境优美和谐的建设目标。

第十二篇 补短强弱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一章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大力支持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冷链物流等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全面深度融合。

第二章 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设计,跨越发展,实现县域道路与高速、铁路等的高效衔接和环城公路建设运营,保障县际道路便利畅通,改善城区道路状况,完善乡村道路建设与维护,合理布局交通枢纽与公交站点,打造外通内联、安全便捷的路网体系,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基本满足托克逊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畅通托克逊的目标。

公路加强与丝绸之路线路网高效衔接,保持与周边县市路网的畅通连接,提升路网外通能力。围绕融入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大通道建设,打通县域对外输送通道。加快建设克布尔碱矿区、黑山矿区、阿乐惠等矿区的联通道路,畅通矿产资源运输流转路线,完善矿产资源物流节点的路网连接。改善城镇道路桥梁、完善乡村牧场道路,提升路网内联质量。加速推进乡村牧区、休闲度假景区道路建设,提高乡村道路互联互通能力。加快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进程,建立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路长体系,进一步发挥乡镇作为乡村道路管护主体的责任,促进农村公路管护工作健康发展。

铁路。合理选点布局托克逊高铁站,畅通高铁站与路网节点的无缝衔接,主动谋划与托克逊县西行班列铁路交通二级枢纽节点建设布局,推进黑山至望布置工业园区铁路货运支线建设

航空积极推进托克逊县通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工作。

第三章 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河流域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做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制定“三条红线”和“用水总量控制”方案,制定和推行以水定地、以水定林、以水定产的水资源调取细化方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制定“退地减水”工作任务;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河湖治理保护,确保县域内各类水环境改善和安全。深化水管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水利管理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关规定,将水利工程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单位定性为公益二类,要将水利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经费与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工程。加快实施白杨河、阿拉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有效保护和修复重点流域和湖泊生态,持续改善天然绿洲、河湖生态环境。深入推行河(湖)长制,系统治理河湖水域岸线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实现从“治乱”到“治病”再到“治根”。加快推进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项目,遏制艾丁湖生态区环境恶化趋势,改善艾丁湖及周边环境,发挥河流、湿地的生态功能。

实施水利调控工程。加快推进托克逊县乌斯通沟中型水库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积极推进鱼儿沟等中型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实施乌斯通沟至博斯坦乡引水工程、建设塔马木分水闸至白杨河干渠工程,加快推进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对托克逊县阿拉沟、青年渠首等病险水闸进行更新改造。增强水的调控能力,实现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快推进托克逊县阿拉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托克逊县库米什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白杨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等大、中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综合采取新建、改造、巩固提升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加大饮用水水源地治理保护、加强水质检测,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对已建供水工程进行改造、配套、升级加快监测、自动化管理等薄弱环节的建设,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实施托克逊县伊拉湖镇布尔加依村、库米什镇和阿乐惠镇、四乡镇(夏乡、郭勒布依乡、博斯坦镇、伊拉湖镇)、水源地保护等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农村自来水缴费智能化,提升管理水平,加大饮用水水源地治理保护,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实施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提高防洪标准水平,对不符合防洪标准的防洪工程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实施托克逊县白杨河红河谷防洪工程、托克逊县防洪预警能力提升工程等,不断提高应急反应综合能力,完善防洪减灾预警预报措施,提高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全面增强整体防洪减灾能力。

第四章 持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

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加快城乡供水、排水、供热、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县域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城区重大基础设施改造,完成第二水源地及配套水厂、县城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二期、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小草湖水厂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期、乌斯通沟水库建设,提高城乡用水设施标准和供水能力。

第五章 完善增强电力设施建设

完善电网建设,进一步增强电网输送能力和保障能力。加快适度超前发展的配电网建设,促进更电网科学、合理、规范的建设与运营。大力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增强网架的灵活性、适应性、安全性。加快电力走廊建设,增强电网的输送质量,提高电网保障能力,支持托克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将配电网发展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推进城镇电网智能化改造,解决供电设施过载、低电压等问题,积极配合县域风能电力、分布式发电系统完成并网工作,优化需求侧管理,逐步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双向互动,提高电力系统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电能质量。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支持大型养殖区、牧场及偏远山区等大力发展1KW—10MW分布式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微电网建设,解决局地照明、人畜饮水等基本需求。


十三篇文化润疆 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补齐城乡文化、体育设施短板,不断改善文化和体育基础设施面貌,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体育设施覆盖城乡工程建设。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万家”活动,以万人大宣讲为契机,组织各类宣讲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巡回宣讲,把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各族群众入脑入心。广泛开展新疆历史教育活动,利用周一升国旗、文化大舞台、农民夜校等载体,通过微党课、微宣讲、现身说法、文体活动等形式,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新疆历史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自觉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广泛开展“我是中国公民”宣誓活动,让各族群众牢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把新疆历史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常态化机制,深入持久地推动下去,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团结稳疆方略,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坚持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导向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模范社区、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等广泛开展交朋友、结对子活动,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持续推进军地兵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章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和提升城市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和达标改造工程。加强乡镇村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在全县城乡普遍建设能够基本满足群众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人均公有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1平方米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引导社会投入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力争100%街道社区建有“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提升文化馆、图书馆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现代化运作和管理能力,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工作,做优做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和示范窗口加强数字馆藏建设,开展新媒体服务做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百日广场活动”、“送文化下乡”、“送演出下乡”等活动加大力度鼓励、引导群众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加大挖掘力度,进一步整理研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管理工作,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帮带作用,加强土陶、拌面、坎儿井掏挖技术、纳孜库姆技术传承与保护。积极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传承教学基地,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体育网络,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推动户外休闲运动,做好少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的挖掘、传承、开发工作,举办好农牧民运动会。培育一批市场运行的精品赛事,使其成为托克逊县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到2025年,体育健身人口达15%

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发挥融媒体中心主流媒体宣传使命,把控社会舆论导向,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发,发挥好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将权威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向下传导,确保全覆盖,无死角,发挥好融媒体中心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加快建立以数字平台为核心、以新一代广播电视协同综合覆盖网为基础、以服务支撑系统为保障、以综合信息业务终端为依托的广播电视新体系。积极探索室外到室内,流动向固定转变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模式,建设一批乡村影院和乡村电影广场。

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正祛邪,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意识形态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旗帜鲜明批驳“双泛”思想和宗教极端思想,加大《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等白皮书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正本清源。


第十四篇 共享共建 增进群众新福祉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持续提高就业质量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十四五”期间,力争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2000人次以上,年新增就业2800人以上。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积极发展服务业,重点推进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城乡均等化。

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使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积极开展创建创业型县(市)、创业型乡镇(街道)活动。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参与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强化职业培训。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市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职业资格管理,畅通劳动者职业技能发展通道。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依托县职业高中,针对托克逊县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需求,开展定制培训、定向教育。大力培养能源、化工、旅游、现代农业、冷链物流、电子信息等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100%

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阅读写作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

继续巩固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到2025年,使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由政府主导,根据新生儿出生率和增长规模,适度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园,平等对待民办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严格执行幼儿师资标准,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根据城乡发展、人口转移趋势,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促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努力消除辍学现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保证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学正常进行。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运动和健康锻炼,增强体质,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城乡高中办学条件,新建托克逊县第三中学,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要求。继续实施高中免费教育,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和优秀生奖励制度,重视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保障各族青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权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开设专业、设置规模。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要求,推进教师队伍提升工程,补充与培养培训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区级学科教学核心团队,注重自治区、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严把教师招聘关,把思想先进、业务优良的人才纳入教师队伍。建立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的常态化机制,组织全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培训和课堂示范观摩等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改比武活动,促进全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维护教师权益,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建立增长机制,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牧区及偏远地区任教的教师,予以工资、职称(职务)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全面构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为抓手,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全县各族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逐步推行医药分开。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制定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不断优化资源布局、提升功能、完善服务体系,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医疗资源向乡镇流动,继续加大乡镇、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的原则,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扎实推进县域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县乡两级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乡镇急救站点,增强病人运转能力。建立县医疗救援体系,规范县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及能力建设,提高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点加快感染性疾病科的整合和设施完善,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纳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工作,严格落实监测措施。对公众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疾病防控知识科普宣教,提升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扎实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夯实常规免疫基础;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落实结核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工作机制和医疗保障政策,提高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和治愈率;加大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艾滋病感染率;继续做好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评估,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做好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加强心理卫生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物质保障。

多措并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着力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健全支农、惠农政策和补贴制度,稳定增加农民政策性补助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务市场,完善农民就业服务维权机制,促进劳务经济向技能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协调企业招收使用当地农民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房产、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以出租、转让、抵押、入股等方式参与市场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整合扶贫开发资源,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和零星贫困户收入。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支持和鼓励城镇居民投资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加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引导城镇居民积极理财,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十四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第五章 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

着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镇所有常住居民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好失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全覆盖。完善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分配和运营机制,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启动林水路(二期)、夏乡城中村(三期)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棚户区改造4000套。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调节功能,把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作为优先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将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员、低保家庭、孤寡老人等特困群体100%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带动其他险种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并纳入各乡镇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类群体与各险种参保相结合,到2025年参保率达到98%以上。加快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完善政策体系,做好各类群体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打通城乡就业社保关系,无缝隙转移接续。完善政策衔接,加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之间关系转换和身份转换,2025年基本实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各形态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待遇享受无障碍。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持续推进社会保险自治区统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立适度的筹资水平和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金的安全可持续运行,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补充保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社会救助。完善急难社会救助,有效帮助急难家庭摆脱困境。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作用。完善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与法律援助制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筑牢社会救助底线,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水平。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以老年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为重点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发展。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落实帮扶残疾人就业政策,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保障能力,进一步做好孤残儿童和困境儿童救助工作。继续做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加强妇女权益保护。大力扶持培育慈善公益组织,推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和社会捐赠机制。

健全和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快落实退役军人事务“五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标准,全面落实各项优抚优待政策,健全完善抚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提高抚恤优待标准,实施物质待遇和精神抚慰并行的优待模式。积极拓宽安置就业渠道,发挥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安置退役士兵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年度退役军人安置任务,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安置退役军人办法,增强安置政策刚性。

第十 深化改革 激活经济繁荣原动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章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城市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建立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激励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低电价政策覆盖范围,积极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加快土地要素体制改革,建设产权清晰、规则一致、竞争有序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全面实施矿产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探矿权和采矿权分离机制,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机制。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惩罚知识产权侵权等为重点的市场监管,严禁歧视性、排他性的不公平竞争。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章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一网通办”水平,围绕“一件事”推进标准建设和流程再造,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大数据共享应用、实现“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基层实现全覆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服务效率与审批质量双提升,加强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章推动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健全完善现代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发挥国有企业政策导向和投资引导作用,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分层分类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重大国资平台项目投融资、产业基金运作、金融业务创新的功能支持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消一切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承包耕地用途管制,坚持农业用途,有效遏制粮田非粮化,严禁农地非农化。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制度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流转、登记、确权等日常管理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集体经营发展活力。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集体经济振兴。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三农”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落实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增强粮食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全面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建立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机制,鼓励各级金融机构支持乡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引导更多的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畅通人口双向流动通道,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建立和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工作制度和预算编制体系,细化项目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法律效力,大幅减少非预算支出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预决算公开制度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管理,积极推行用公务卡结算“三公”经费支出范围。通过盘活部门财政存量资金,促进项目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改革、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财政保障力度,加大对扶贫开发、生态保护、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税收制度,落实国家深化增值税改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房地产税改革等政策,健全完善地方税收制度体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推动税收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税务执法更准确、税费服务更精细、税务监管更精准;推进共治合作力度,构建“部门协作抓共管、社会协同凝心聚力、司法保障保驾护航”的税收共治新体系。加强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债务举借行为,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建立长效偿债机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综合运用政府投资、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财政政策和手段,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深化投资报建审批改革,健全完善投资运行监测预警、投资监管执法、投资社会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序推政府和社会资本规范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项目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方案,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加强企业债务风险的监测预警,严控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防范市场风险集聚和交织传导,拓展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确保金融机构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十 凝心聚力 开创对口援疆升级版

创新对口援疆工作机制,探索对口支援新举措,全面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借助湖南省资金、人才和产业优势,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援疆,务实推进产业援疆,坚持民生援疆,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做好文化教育援疆,统筹发挥对口援疆平台优势,不断提升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水平。

第一章 推进产业援疆工作

加强托克逊县与湖南省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强产业合作和援助,重点加强对文化影视、电子商务、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能源智慧管理产业的帮扶力度,加强在文化旅游、冷链物流、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点带面促进托克逊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注重产业带动就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设立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引导资金,制定专项管理办法,提高援疆企业赴托克逊县投资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加强两地经贸往来,支持湖南企业来托克逊县考察对接,建立产业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做好市场援疆,充分发挥湖南省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打造产品品牌、丰富营销渠道、拓展内地市场,构建托克逊县特色产品销售疆内疆外两张网,带动受援地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和创收增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卫星工厂”“扶贫车间”建设。打造一核多极式就业服务站模式,加强托克逊县就业劳务输出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湖南省企业的深度合作。

第二章 推进教育援疆工作

坚持教育援疆优先战略,巩固扩大教育援疆成果。持续实施好万名教师支教工程,积极争取湖南省选派在岗优秀教师到职业学校、中小学开展支教。继续加强对托克逊县在内地上学的困难大学生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湖南省职业教育优势,进一步加强托克逊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扩大选派双语双师型援疆教师规模,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就业培训等的支持力度。实施职教对口帮扶全覆盖行动计划,采取学校+企业+行业模式,重点打造托克逊县空白和市场急需专业。继续强化院校合作,深化湖南省对口帮扶托克逊县中小学帮扶合作,抓好中小学教师赴湖南省培训培养工作。鼓励两地学校联合共建,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各级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

第三章 推进人才援疆工作

突出人才需求导向,加强精准对接,做到精准选派、科学使用。积极推动援疆干部人才向基层倾斜、向关键领域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优化援疆人才结构,加大农业技术、教育、科技、医疗、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紧缺人才比例,重点落实好援疆干部、技术人才在乡镇的配备。建立传帮带提升工作机制,加大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丰富引才方式,更多运用市场的办法、加大干部人才柔性援疆力度,多采取顾问指导、技术联姻、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候鸟式人才。加强受援地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调整援疆干部人才结构,逐步加大金融、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城市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强化基层工作的力量。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为托克逊县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对有创业意愿、创业思路和创业成就的创业人员,定期组织其赴湖南相关企业、机构、高校培训学习,为其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培育创业带头人。

第四章 推进民生援疆工作

持续聚焦民生领域,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就业创业,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引导当地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健全完善与湖南省劳务输出常态化合作机制、向内地企业转移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养机制,配合湖南省做好产业开发、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劳务输出等工作。继续推进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全覆盖,探索推广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扎实做好劳动力培训工作。深化医疗援疆,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作用,深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探索县级医院托管共建,支持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扩大中医药基础设施人才扶持力度,加强中医药能力建设。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帮带培训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技术,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基层基础,协调对口援疆省市把更多的资金、项目和工作精力投向乡村一级,继续加大对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支持乡村组织振兴,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援疆资金项目向建档立卡相对困难人口倾斜。

第五章 推进交往交流交融援疆工作

坚持把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对口援疆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继续推进对口行业部门结对子,学校、医院结对子,援疆干部与地方干部群众结对子,推进湖南省百强村镇、明星村镇与托克逊县贫困村结对子。扎实开展好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搭建多层次的交流交往平台。充分利用湖南卫视等平台,加大宣传托克逊县文化,让湖南的各族群众加深对托克逊县的认识和热爱。充分运用湖南文化大省优势,加大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争取湖南影视剧及电视栏目到托克逊县取景拍摄,宣传托克逊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受援地爱国宗教人士、基层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内地参观学习,鼓励内地广大群众到新疆旅游、交流,加深新疆与内地的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开展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交朋友手拉手活动以及学习团、参观团、夏令营等青少年交往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互鉴。加大内地优秀影视作品、文艺节目译制引进力度,鼓励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融合的优秀文化作品,精心组织新疆特色文化节目走出去,鼓励创作推广地区间、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作品,推动形成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共识和浓厚氛围。

第六章 完善对口援疆机制工作

加强对口援疆工作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对口援疆工作的管理、协调和落实。完善沟通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做好服务配合,深化各层级、各领域的交流与衔接。完善援疆干部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对援疆干部人才的服务管理,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援疆干部,为援疆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深化与援疆干部的情感和工作交流,促进援疆干部顺利工作、健康成长。


第十 强化保障 完善规划实施新机制

加强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制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委(党组)领导的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全委会决策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党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第二章 加强统筹协调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各部门、各行业要组织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目标和任务,以及可操作的实施措施。建立本规划与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主体功能定位、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本规划与市年度计划的衔接,在制定和实施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所担负的中长期发展任务,制定年度具体措施,切实组织落实。

第三章 做好监督评估

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监督和调整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接受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提出调整和修订规划的意见。

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扩大公众参与。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

【打印本文】 【关闭】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