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逊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托克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23-09-24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五”规划实施以来,托克逊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的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十五”计划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也得以全面或超额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预计2005年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52亿元(现价),比2000年增长74.4%,年均增长1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1亿元,比2000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38%;农牧民人均收入3221元,比2000年增长1251元,年均增长250.2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96万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8%。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7.732.639.7调整到2005年的23.143.8 33.1 ,呈现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的趋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农业结构初见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种植业以蔬菜、孜然、葡萄、西甜瓜等特色经济作物稳步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中重要的增长点。预计到2005年我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19万元,年均递增8.05%。工业支柱产业初步显现。以电力、煤炭产业为龙头,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基础产业初步显现。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即将形成以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为工业经济聚集区,乡镇工业为补充的工业经济梯度发展格局。2005年末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78亿元(现价),比2000年增长87.8%,年均增长13.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城市面貌有所改观。红山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改造、天然草场围栏保护、农网建设与改造、县乡公路建设等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县城文化路、团结路、始昌路等城市道路改扩建,华视小区、怡园小区、广厦小区、花园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集中供热得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年末总人口11.0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005年达到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达到4896元。“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总量有所增加,经济社会正朝着快速、健康、协调的趋势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托克逊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将是一个经济结构集中调整、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消费升级明显加快、城市空间快速拓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将显著增强。更是我县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从县域内外环境看,有许多有利条件,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制定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重大战略部署。新疆的建设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将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这些政策必然惠及我县,给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自治区提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战略思路,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政策保障。在未来的建设进程中,煤炭、煤化工、冶金、建材等基础产品的社会总体需求不断增强,将为我县的工业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三是乌昌经济一体化的启动,乌鲁木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加快了包括吐鲁番地区和我县在内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四是我县作为连接南疆、北疆、东疆的三疆交汇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广阔。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抗拒灾害能力弱,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二是新型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整体竞争力不强。工业用电价格偏高,仍然是制约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四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五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六是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七是加速发展所需的经济、技术人才十分匮乏。

第一章、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为指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托克逊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建设能源重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平台。以工业发展带动和提升县域流通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综合治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资源开发与保护及节约使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坚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理念。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坚持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实施“科教兴托、人才强托”战略的理念。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培养专业化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战略”(即“科教兴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提速“一园(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三区(克-布尔碱矿区、库米什镇矿区和黑山矿区)”,培育“五大产业(即煤炭、电力、化工、特色矿产、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七大突破”(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非公有制经济、城市建设、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把托克逊县建设成为承接区内外高载能产业转移的重点基地、自治区重点能源供应基地和全疆能源重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托克逊县建设成为地区“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的提升区,自治区高载能产业的优势区,天山南北经济带的连接区。

第二节   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3%,实现比2000年翻三番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41.7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7.2%。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28.8亿元,年均增长38%。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23%

——进一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到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012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21元,年均增长 240以上。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1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普及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森林、天然草场保护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县的绿洲覆盖率达到3.02%以上,实施生态城市示范工程,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平方米。

——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要把城镇污染综合治理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标准,改善城镇环境质量。

第二章、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努力推进

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以能源工业为龙头,以化工(煤化工和无机盐化工)和矿业为两翼的思路,加快“一园区”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强力推进优势资源转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培育园区经济,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工业经济的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年均增长65.9%

第一节    做大做强煤炭、煤化工产业

煤炭是我县最具潜力、最具开发前景的优势资源之一。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优势,努力扩大煤炭规模,建成自治区高载能产业聚集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快煤矿的技术改造,提升原煤生产能力。重点建设克-布尔碱矿区、黑山煤田,在全县三大矿区内建成二至三处90万吨、三处60万吨大中型煤矿,完成现有煤矿改扩建项目。“十一五”末,力争全县原煤产能达到600万吨的规模。

充分发挥我县煤质特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富油、高油、高碳质动力用煤的特点,走出一条“煤—电—高载能产业”一体化的路子,推进煤炭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拓宽煤炭资源转换领域,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十一五”期间,加快60万吨电石、50万吨干馏碳、30万吨炭化、5万吨活性炭、12万吨二甲醚、10万吨腐植酸等煤化工项目建设。全力支持神华集团在我县的煤变油项目,力争成为全疆煤变油项目的试验区和试点区,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全疆工业大发展和西电东送的历史机遇,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4x13.5万千瓦火电厂二期5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大力提倡和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热电和自备电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余热发电,努力实现电力直供,以形成和利用电价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各投资主体,加快能源产业建设,形成煤电产业基地。

第二节    突出无机盐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

无机盐化学工业立足钾盐、钠硝石、原盐等优势资源,以园区为载体、重大项目为支撑、招商引资为手段,积极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群,组建化工企业集团,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扩大无机盐化工产品规模,发展精细化工和高附加值无机盐工业。积极扶持现有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重点在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内开发建设3100吨无机凝胶3万吨活性白土、10万吨金属硅、30万吨纯碱、32万吨离子膜烧碱、8000吨碳酸锶、2万吨硫化碱等项目。

第三节    做强矿产资源开发及建材加工产业

积极落实矿产资源开发、矿业秩序整顿有关政策,吸引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钨、硅、铜、金、铁、钼等金属及煤炭、原盐、蒙皂石、膨润土、天青石等非金属资源的勘探开发,提高我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矿业开发的整体水平,尽快形成一批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的产业群,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大技术革新,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和应用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挥规模效应,增强竞争力。重点加快铁矿、原子铀、彩虹铜矿、天彩金矿、中宝钨矿的开发建设的同时,做好15万吨硫酸30万吨选矿扩建、10万吨钛白粉,5000吨铁红铁黑、20万平方米异型材加工、1500万块烧结多孔砖、1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等项目。

第四节做活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利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进区内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重点扶持本地永大有限责任公司、吐鲁番白粮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壮大的同时,支持葡萄、瓜菜、肉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培育一批以瓜果、蔬菜、肉、奶等资源从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设,引导3000吨牛羊肉加工、10000吨净菜加工等项目招商建设。力争引进一家畜产品加工企业、一家以红枣、孜然、花生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分捡、保装的农字号企业、建设二座葡萄、瓜果保鲜设施。

第三章 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三农”工作,实现农民增收。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退粮还经”战略,以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生态、节水农业为方向,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一节     调整优化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一)重点做好以葡萄、红枣为主的林果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适度压缩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坚持发展葡萄不动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标准化无核系列鲜干兼用葡萄,适当发展其他鲜食品种。在生产上以鲜食为主,制干为辅。“十一·五” 末,力争达到5万亩,结果面积达到3万亩。继续依托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发展以红枣、早熟杏为主的林果,大力实行果棉、果草间作套种,最有效地利用耕地,提高经济效益,适当发展其他果类。“十一·五” 末,力争红枣面积达到4.5万亩,杏等其他林果面积达1万亩,结果面积达到4万亩。

(二)大力发展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瓜菜产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缘优势,按照“规模化发展、模式化栽培、良种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原则,以乌鲁木齐和周边地区为主要销售市场,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西甜瓜,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制定和实施先进农业标准,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大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西甜瓜种植以瓜套棉为主,西瓜要大力发展设施栽培,不断扩大规模,积极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连栋大棚育苗移栽和三膜覆盖技术。“十一·五” 末,全县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其中:设施双膜瓜发展到0.5万亩,大棚瓜发展到0.3万亩,中、晚熟西甜瓜发展到0.7万亩。蔬菜生产要以联栋大棚为主、温室为辅的设施农业发展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蔬菜生产,形成以城镇、夏乡和郭勒布依乡为重点,以点带面,向各乡(镇)辐射的生产格局。“十一·五”末,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以上,其中:发展设施蔬菜1.2万亩,大田早春晚秋蔬菜1.3万亩。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1个,实施地区级示范区3个,使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种植面积)提高到40%以上。

第二节 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五化”标准,全面加快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和在农牧民增收中的份额为总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草业为基础,防疫为保障,科技为支撑,依托种植业结构调整,构建以农区牛羊育肥业为主,以特种畜禽养殖业和奶牛养殖业为辅的特色畜牧业生产体系。重点做好牛羊肉生产、加工为重点,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以规模化养殖促进育肥业发展,肉食品加工带动养殖业进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十一·五”末实现牛羊育肥85万只标准畜,年未牲畜存栏达到42万头(只),养殖优质高产奶牛2.5万头,育肥肉牛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2万吨,畜牧业的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

第三节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产业

抓住国家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机遇,结合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长期转移以二、三产业就业为主,中期转移以项目、工程建设和家政服务为主,短期转移以拾棉花、葡萄开墩、摘西红柿、辣椒、葡萄为主。积极争取建立县级农牧民科技培训基地,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5000人次/年,技能性培训2000人次/年,逐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加强与乌昌经济区、库尔勒市和北疆兵团的合作关系,不断提供劳务市场信息,鼓励引导、带领农民外出劳务创收,形成长期转移以技能型为主,短期转移以体力型、季节型为主的劳务输出格局。力争劳务创收1.5万人次/年以上,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年递增20元以上。

第四节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坚持节水和增水、建设和管理、节水措施和灌溉方式、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切实做好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护、改造,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继续发展设施农业,扩大农作物设施栽培面积,全面推行膜下灌与滴灌技术,提升农业综合能力,提高设施农业整体节水效益。力争阿拉沟水库、白扬河治理和四乡高标准节水灌溉等项目建成运行。建设节水农业面积10万亩,其中:膜下灌与滴灌面积5万亩(设施西甜瓜1万亩,设施蔬菜2万亩,棉花2万亩),低压管道灌溉面积5万亩。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修防渗渠道300公里;重视防洪抗灾工作,新建永久性防洪堤9.5公里,过洪沟45公里,城市防洪工程1.9公里;通过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的实施,灌溉水资源利用率由0.47提高到0.61,农业节水指标达到全疆先进水平。

第五节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建设

围绕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水土资源保护体系、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加大防风固沙林、经济林(林果)和完善农田防护林的投入力度,具体抓好“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公益林、三十里风区等项目建设,推动林业快速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主要风沙危害区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形成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骨架,林果业为经济支柱,绿洲边缘乔、灌、草防风固沙林为裙带,天然荒漠灌木林为屏障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十一·五”末,全县营造人工生态林1.55万亩(不含林果业面积),其中:农防林0.25万亩,固沙林1万亩,用材林0.3万亩,更新造林0.15万亩,封山(沙)育林20万亩,力争到2010年全县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1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1%以上。

第四节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重视小城镇建设,继续完善城镇化规划,形成中心乡、镇、村的城镇化体系。加强小城镇的水、暖、气、电、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实施农村沼气工程项目。“十一·五”期间,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力争早日对克尔碱镇和库米什镇进行建设,以点带面,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推进乡村道路建设,拉近城乡距离。继续实施扶贫帮困,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为重点,认真做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以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关注农村弱势群体,推进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联网和覆盖率,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开展乡镇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活动,年新增信用村7个以上,到2010年全部乡镇都达到信用乡(镇)。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构建和谐的干群、村民关系,维护农村安定祥和。

第四章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第一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园区管理体制

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规划按照产品项目链接、公用辅助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模式,强化园区内外诸要素的相互组合,促进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产业向集约化发展。成为自治区级特色工业园区。成立园区管委会,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机制为园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园区坚持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投入园区建设,形成企业办园区、园区促企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二节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好园区规划控制区的供排水(地表引水)、道路、电力、通讯等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入园企业创造便利条件。“十一五”期间,争取铺设园区主、支干道30公里,起步区路网基本形成;强化电力保障,建设低电价位工业园区,新建110220万伏变电所各一座,以满足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健全园区供水、供热管网建设,满足入园企业供水供热需求;铺设园区的通讯光缆和网络宽带,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力争“十一五”末,把工业园区建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循环、生态、环保型”工业园区。

第五章、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

第一节大力发展融合经济

树立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的观念,跨跃地域、所有制和行业界线,以利益为纽带、以联合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利用我县的优势产品、优秀企业、优质资产和优势资源,加强与对口省份和友好县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往来。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强化区域经济观念,共同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乌鲁木齐大都市经济圈的产业调整分工,吸收和接纳其产业转移、资本输出和消费需求;依托对口省份和友好县市,大力发展经济的横向联合。通过加强区域产业合作,促进融合经济发展。

第二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突出以商招商、重点区域招商、特色优势招商、重大项目招商和园区功能招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落实国家、自治区及地区鼓励外商投资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透明度,为国内外客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督促和监察机制,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努力营造迎商、亲商、惠商、安商的招商引资环境。

围绕五大产业,扎扎实实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做到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拿出最好的资源、最好的项目与大企业集团合作,借助他们在市场、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壮大优势产业。重点围绕一园三区、煤化工、盐化工和高载能为龙头的项目招商,延长产业链。力争到“十一五”末,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31%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努力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的规模。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利用外资。

第六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

现代流通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从战略角度审视和推动现代流通业,大力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使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成为促进县域发展的重要产业。突出特色经营,发展运输业、汽车修理业、信息咨询业,建设畅通、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煤炭、煤化工和无机盐化工等特色工业产品大市场,努力建成全疆重要的集散地;结合城镇建设,对现有市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东、南、北疆物流枢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发展集仓储冷藏气调保鲜库、餐饮、住宿、娱乐等一体化的服务业建设;依托城镇住宅楼建设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满足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要;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自然、文化景观的永续利用,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按照地区“开发东线、提升中线、准备西线”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境内旅游资源,以零点城为基点,加快克尔碱景区开发,红山水库、雅丹地貌、水系图、岩画、怪石林等景点为重点,突出完善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旅游业发展,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特色饮食业(如拌面、手抓肉等),力争打响牌子。“十一·五”期间,力争重点建设克尔碱景区旅游专用道路,以克尔碱景区为主、沿白杨河流域开发艾丁湖南岸景区,形成以探险、科考和休闲为主题的托克逊县特种旅游产品体系。

第七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建设资金,充分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城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服务功能为重点,统筹安排城市空间、生产力、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四个布局,突出绿化、净化、美化,做好新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城市绿化工作,“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托克逊县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完成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农贸市场整治,道路和房地产建设为重点,抓好城镇中心区旧城区改造,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实施滨河绿地、白杨河两岸绿化和景点设计及两岸2X4.5KM防洪堤坝建设,完善红山路、南湖渠道路绿化,文化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努力营造托克逊作为新兴县城的特色形象。加大招商引资在市政设施建设中的投入力度,做好供排水、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等设施建设,形成以城市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力争“十一五”末,城镇液化气供应能力达到740吨,城镇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27.2平方米。

同时,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建制镇为基础,注重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使小城镇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纽带。依据不同的产业依托和经济支撑,明确小城镇定位,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集聚、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繁荣城镇经济、逐步增加城镇人口。重点发展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和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的城镇,抓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契机,以城促乡、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镇经济的增长。“十一五”期间,城市规划修编率达到100%,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80%以上,小城镇规划编制和修编达到100%,行政村的规划编制覆盖率60%以上。

第二节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公路交通水平

积极争取各渠道交通建设资金,充分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全面建设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公路县道总长度达到79.3公里;乡村道路总长度达到398.6公里,农村公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建立县城与重点乡、村、山区相连的三级以上公路为主的畅通公路网;基本实现全县各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第八章        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第一节加快科技进步

继续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和经济建设,坚持优先发展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和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换两个重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战略性结构调整与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推动“科教兴托”战略的实施。“十一五”末,力争全县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达到地区中上等水平。全县科技人才达到6000人,逐步实现人才结构合理。90%以上的成年人接受科普教育,85%以上的成年人接受专业培训。全县5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机构。

第二节坚持发展优先教育事业

实施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工程,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在城市和条件较好的乡镇逐步普及。有效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和“双语”教育。实施职业教育规模拓展工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奖罚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多渠道增加教育事业投入,建立和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民汉合校等项目的建设步伐。

第三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以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契机,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从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入手,加快培养、引进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把人才和智力的引进与托克逊县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紧缺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同时用好本地人才,壮大农村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促进我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交流、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灵活的人才政策,大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现有人才的活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条件,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节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

深化文化机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先进的文化为主导,发展文体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使托克逊县繁荣兴旺,文明和谐,全面进步。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设施。结合县城建设,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加快城乡群众性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县城区为文化中心,辐射各乡镇的布局合理、项目配套、较具档次的文化设施体系,在“四乡三镇”各建一座文化站。形成县、乡三级文化交流互联网络。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建设一座可容纳5000人的综合体育馆,建设好学校体育设施,形成县、乡三级网络。进一步深入发展广播电视普及事业。 “十一五”末,力争全县电视、广播城乡覆盖率达90%。城镇居民基本实现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

第五节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完善“依法管理、村() 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落实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大力推行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健全以奖代罚的激励机制。加快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完成县、乡二级计划生育指导站()、服务站的改造和扩建工程,做到机构、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资金相配套,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 “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将达到12.22万。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8%以上。

第六节   强化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为重点,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95%以上,80%以上的行政村设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卫生室。“十一五”末力争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建设具有医疗、防疫、保健和康复综合功能的卫生服务体系,确保村村有卫生室,甲级卫生室达到90%以上。

第七节 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托克逊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维护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全面建立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职工生育、低保、伤残等社会保障体系。“十一五”末,力争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参保率70%以上;基金收缴率95%;养老金发放率100%;退伍军人安置率达到100%;集中供养孤寡老人、孤儿达到100%;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规划投入资金160万元,着重从托克逊镇6个社区着手,每个社区建办公场所1栋、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行业结构与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加强就业岗位培训,大力做好就业再就业服务工作,创新救助管理方式、建立救助管理场所,帮扶弱势群体,整体拉动脱贫,进一步加强对地名、区划的管理,在“十一五”末完成街牌路巷的标示工作;落实《殡葬管理条例》,力争建成两个较为正规的经营性公墓。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章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一节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改进政府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本地区位和矿产资源、水资源优势,在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人才战略、资金筹措、资源转换、收入分配、改革开放、结构调整等方面推创新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把培育一批本地中小企业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来抓,切实做好政策落实、环境优化、创业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和条件,提高民营经济的社会政治地位,使民营经济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一是要构建民营经济发展载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工业园,培育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二是拓宽民营经济发展路子,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实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按照“自主设立、自我管理、自律运行、自我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节加快推进财税体系建设

抓好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增强协税、护税意识,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积极探索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力争使土地收益、国有资产转让、城市经营等成为财政增收新亮点。按照“保工资、保改革、保机构正常运转、保稳定”的原则,整合财力,优化支出,保证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支出。控制行政管理费,坚决压缩会议、交通、通讯、接待和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开支。稳步推进部门预算试点、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及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特别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防止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脱离财政的监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乡镇、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

第十章      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第一节加强安全生产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检查执法力度,切实抓好煤矿、交通、危化、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公共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质量建设,确保农产品、食品和药品等质量安全。认真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工作,建立监管新模式,将质量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建设,健全突发灾害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二节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围绕建设平安托克逊,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容易引发犯罪和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为我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推进质量兴县富民强县

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提高全县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树立托克逊县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全县深入推进“质量兴县”活动,积极打造“富民强县”工程,强化考核,实施奖励,确保“质量兴县”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名牌战略,鼓励和推动规模以上和重点企业实施质量认证和名牌战略,扶优扶强,促进优化经济结构,实行产品名牌延伸和产业化战略。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拥有新疆名牌产品1个、新疆免检产品1个的目标;生产领域中重点监控产品的监督检验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

第十二章、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本纲要是我县“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体规划,着重于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体现指导性、实施性和前瞻性,抓住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托克逊县今后一段时期内长远目标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全县各族人民必须紧紧围绕规划,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奋力拼搏,锐意创新,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胜利完成托克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各项任务,实现全县的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创造托克逊县的美好明天。

“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偏离规划时,县人民政府必须及时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予以实施。